华夏时报记者刘佳 北京报道
又一“银行系”信托公司迎来新任董事长!
10月13日,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上海监管局对外发布批复文件,浦发银行党委委员、副行长崔炳文获任上海国际信托有限公司(下称:上海信托)董事、董事长一职。
这意味着管理资产规模近万亿元的老牌“银行系”信托公司终于迎来战略掌舵者。
多位业内人士看来,在信托行业“回归本源、强化风控”的监管重构关键期,由浦发银行核心高管直接执掌信托板块,既是股东方强化战略整合的明确信号,也折射出银行系信托依托母公司资源破解转型难题的行业新路径。
掌舵者系银行系老将
公开履历显示,崔炳文的职业生涯始于工商银行天津分行,从津西支行副行长到东丽支行副行长,其基层支行的管理经历为其奠定了扎实的业务根基。
后长期扎根浦发银行,历任天津分行人力资源部负责人,公司金融部总经理,天津分行党组成员、行长助理,天津分行党委委员、副行长,天津分行党委书记、行长,北京分行党委书记、行长兼总行集团客户部总经理、总行金融市场部(北京)总经理等核心职务。
“他在浦发银行体系内的历练非常完整,形成了覆盖人力资源、公司金融、风险管理、金融市场等全领域,这种经历在金融高管中并不多见。”一位熟悉其工作经历的员工向《华夏时报》记者说道。
不过对于崔炳文的任职资格获批,上海信托内部员工并未感到意外。
在今年7月下旬上海信托召开的2025年中工作会议暨党建工作会议上,崔炳文便已以浦发银行副行长身份出席并发表讲话,彼时市场对其“接棒”的预期已基本明确。
在这次会议上,他首次对外披露了对上海信托发展的三大要求,从战略目标、数智化融合到风控底线,构建起清晰的施政框架。
崔炳文指出,要在助力母行高质量发展、与母行融合发展的同时,进一步提升自身盈利能力和经营水平;要打造独具信托特色的业务和服务,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添砖加瓦;要努力探索创新,为信托行业转型发展跑出新路。
“崔炳文的任职,延续了上海信托由控股股东核心高管掌舵的传统,更凸显了浦发银行对信托业务战略价值的高度重视。”信托行业分析师柏托在接受《华夏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控股股东97.3333%的持股比例意味着上海信托与浦发银行的协同效应至关重要,而崔炳文兼具分行经营与总行管理的双重经历,正是衔接双方资源的最佳人选。
在金乐函数分析师廖鹤凯看来,信托公司高管调整本质上反映出行业进入发展新时期后,对管理者能力提出了全新要求。他在接受《华夏时报》记者采访时曾表示,一系列人事变动的核心目标就是通过优化高管团队,进一步提升信托公司的经营质效、强化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并加速推动行业回归信托本源,最终实现整个信托业发展的提质增效。
与母行协同的机遇与挑战
崔炳文接棒的上海信托,正处于转型增效的关键上升期。
公开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1.15亿元,同比增长39.77%;净利润4.88亿元,同比增长27.64%,两项核心指标均保持高速增长。
“上半年的业绩表现说明转型已经初见成效,但放在行业改革的大背景下看,挑战依然不小。”柏托分析称,信托业“三分类”改革要求信托公司聚焦本源业务,传统的通道业务持续收缩,如何在资产管理和财富管理领域形成差异化优势,是上海信托需要破解的核心课题。
往前看,截至2024年末,上海信托合并管理规模9144.05亿元,净资产256.23亿元。经营业绩方面,2024年实现营业收入31.4亿元,净利润9.57亿元。
作为国内最早成立的信托公司之一,上海信托目前注册资本50亿元,业务涵盖资产管理、家族及财富管理业务等多个领域,其强大的股东背景和雄厚的资金实力在行业内稳居第一梯队。
从股权结构来看,除浦发银行是上海信托最大股东外,上海汽车集团股权投资有限公司持股比例为2%,上海新黄浦实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持股比例为0.6667%。
展望未来,上海信托如何在保持业绩高速增长的同时推进业务结构优化?如何真正实现与母行的深度协同而非表面联动?这些问题都需要在实践中给出答案。
“虽然母行有庞大的对公客户和高净值客户基础,信托则有灵活的产品设计能力,两者的结合点很多。”柏托补充道,上海信托在年中会议上也提出“主动贡献信托的产品、服务及信托价值”,但要激活这种协同潜力还需要一定时间。
另有业内人士对记者表示:“崔炳文的任职给上海信托带来了新的想象空间,但最终效果还要看落地执行。信托公司与母行的协同不能停留在口号上,需要在组织架构、考核机制、业务流程等方面进行系统性改革。”
随着崔炳文的正式履职,上海信托的转型征程进入新阶段。在浦发银行的全力支持下,这位银行系老将能否带领这家老牌信托公司在资产管理与财富管理的赛道上实现新突破,能否为信托行业转型“跑”出新路,《华夏时报》记者将持续关注。
责任编辑:冯樱子 主编:张志伟
责任编辑:李琳琳
蜀商证券-股票配资平台-正规网上实盘配资-网上配资网站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