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华夏时报微博
本报记者 刘诗萌 北京报道
过去五年里,从“投资于物”到“投资于人”,一个覆盖全人群、全生命周期的人口服务体系正在逐步建立。站在“十五五”的历史新节点上,要推动经济发展方式由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转变,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民生建设也必不可少。
10月10日,民政部部长陆治原在国新办举行的“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上向包括《华夏时报》记者在内的媒体表示,“十四五”期间,全国城乡低保的平均标准较2020年分别增长19.6%和21.3%,常态化保障低保对象达到了3940万人、特困人员482万人,守住了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底线,促进了困难群众的生活改善。
其中,对于残疾人这一最需要格外关注、格外关心、格外关爱的特殊困难群体,提高残疾人保障关爱水平也是建设中国式现代化的应有之义。陆治原透露,“十四五”期间,在纳入社会救助保障的基础上,全面落实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和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制度,分别惠及了1190万人和1648万人。“十四五”期间,“两项补贴”全国平均标准分别提高了31.9%和22.5%,有效缓解了残疾人生活和照护困难。
民生发展基础更为坚实
“十四五”以来,我国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扎实推进社会事业发展,推动更多资金、资源“投资于人”,大力推进基础性、普惠性民生建设,公共服务更加均衡可及。
9月28日,国家统计局公布了“十四五”以来社会民生统计报告。数据显示,2024年末,我国城市、农村最低生活保障人数分别为625.0万人、3361.5万人;城市和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平均标准分别为每人每月798.1元和593.9元,分别比2020年增长17.8%、19.5%,保障效能持续提升。
民政部副部长胡海峰表示,“十四五”以来,民政部积极推进覆盖全面、城乡统筹、分层分类、综合高效的社会救助体系建设。在制度建设方面,进一步完善低保制度,将低保边缘家庭中的重病重残人员参照“单人户”纳入低保;健全特困人员救助供养制度,加强照料服务;全面建立临时救助备用金制度,大力推行在急难发生地实施临时救助;全面开展低保边缘家庭和刚性支出困难家庭认定,推动专项救助向更多困难群众延伸。
在救助保障水平方面,完善与人均消费支出挂钩的低保标准动态调整机制、社会救助和保障标准与物价上涨挂钩联动机制,稳步提高救助保障水平。在服务管理效能方面,全面建成动态监测信息平台,强化对困难群体的监测预警和及时救助。在巩固拓展兜底脱贫攻坚成果方面,将符合条件的已脱贫人口和防止返贫监测对象及时纳入救助范围。
相关政策还在进一步加力推进。今年6月,中办、国办发布了《关于进一步保障和改善民生着力解决群众急难愁盼的意见》,明确提出要有效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强化社会保险在社会保障体系中的主体作用,健全灵活就业人员、农民工、新就业形态人员社会保险制度;加强低收入群体兜底帮扶,合理确定调整最低生活保障标准,与城乡居民人均消费支出相挂钩。完善最低工资标准调整机制,合理提高最低工资标准。
在9月底的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宏观经济论坛(CMF)季度论坛上,中国社科院世经政所副所长张明向包括《华夏时报》记者在内的媒体表示,家庭部门的资产负债表修复对扩大消费、稳定经济至关重要,主要通过提升居民收入水平、利用财政手段直接补贴低收入家庭、依托资产价格上涨形成财富效应等渠道实现。
推动康复辅具纳入长护险
作为社会福利体系中的重要一环,残疾人福利的保障力度也有所加强。
根据上述国家统计局报告,2024年,全国有867万残疾人获得基本康复服务,155万残疾人获得基本辅助器具适配服务,残疾人基本康复服务、辅助器具适配服务覆盖率稳定在85%以上。困难重度残疾人家庭无障碍改造完成122.5万户,提前完成“十四五”规划提出的110万户的目标。截至2024年末,全国共有2748.9万残疾人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981万残疾人得到参保缴费资助,残疾人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的参保率稳定在90%和95%;1189万困难残疾人享受生活补贴,1636万重度残疾人享受护理补贴,切实解决残疾人的特殊生活困难和长期照护困难。
“重度残疾人是最困难、最脆弱的群体,托养照护是他们的急难愁盼。”陆治原表示,今年7月,国务院出台了《关于加强重度残疾人托养照护服务的意见》,首次从国家层面对这项服务作出的制度性安排。未来,民政部将着力推进托养照护服务发展,一方面要健全服务体系,以重度残疾人的基本生活照料和护理服务为重点,按照保障基本、分级分类、服务可及、持续发展的工作思路,多元共担,精准服务;另一方面要优化服务供给,构建以居家照护为基础、日间照料为依托、集中托养照护为专业支撑的服务供给体系。
此外,还要强化支持保障。加大彩票公益金等资金对残疾人托养照护服务的倾斜支持,将“老年父母+残疾子女”家庭中享受低保的重度残疾人纳入中央专项财政补助范围予以支持。鼓励照护机器人、人工智能等康复辅助器具应用,将相关智能化服务和支持性器具纳入长期护理保险支付范围。加强托养照护服务监管,努力为残疾人提供便捷、优质、安全的照护服务,不断增进残疾人福祉。
责任编辑:徐芸茜 主编:公培佳
蜀商证券-股票配资平台-正规网上实盘配资-网上配资网站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